對于一家已經進入中國大陸20多年,并在IPC市場占據了半壁江山的領先廠商而言,研華科技所面臨的挑戰恰恰是曾經為其帶來飛速成長的IPC業務。
從整個行業的發展來看,在過去的這20多年中,中國的工業自動化市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工控機經歷了認識、初步應用和普及的過程,到如今,已然在包括傳統工業之外的更多泛工業領域成為基本的上位控制平臺——IPC已經不僅僅是IPC。近年來隨著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智能制造等等新概念新技術的風起云涌,天然具有信息化和網絡化基因的IPC市場更是發生著深刻的技術與應用的變革。
在筆者看來,基于這樣的背景,領先IPC廠商為了提升自身價值定位,占據未來市場主動權而重新定義IPC及其相關業務,也就順理成章了。研華科技中國區總經理羅煥城認為,研華在物聯網大旗下提出IPC+N戰略,從具體的業務和產品層面,詮釋了研華對IPC市場的新理解。
所謂IPC+N,“即IPC加上研華工業以太網產品、PAC、I/O、計量模塊、板卡、HMI等眾多自動化及嵌入式產品線及服務,從而為用戶提供一站式的解決方案,并保證高質量與高附加值”,羅煥城表示,“通過這一策略,我們將幫助用戶實現物聯網的落地。”
據筆者觀察,這種借勢而為,從點到線再到面的戰略思維是研華一貫的風格,或者說是一種“研華智慧”。實際上,研華從最初的IPC業務延伸到現在包括工業自動化IA業務、嵌入式EC和智能服務等4大事業群業務;從最初的智能交通、電力能源、智能制造等優勢行業到新的數字醫療、數字零售、數字物流等泛工業領域的應用拓展;從單一的供應商到聯合行業設計院、業主、集成商和第三方軟件供應商建立產業聯盟;甚至從特定軟件到匯聚工廠、醫療、交通及零售等各個垂直應用的WISE-PaaS智慧云平臺,無不體現著研華從點到線的戰略風格。
但從線到面,研華可能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因為這一過程將意味著IPC真正的去中心化,硬件的去中心化,甚至供應商角色的去中心化——這應該也是研華一直倡導的智能未來的應有之義。彼時的研華科技,又將讓我們看到怎樣不一樣的焰火?